全屏 安定区街道地图 安定区乡镇地图 试试看!
33地图甘肃省地图定西安定区地图[切换城市]-→ 三维地图 网站简介:提供城市三维/卫星/电子地图、区县/街道/乡镇地图、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定西地图 辖区: 【安定地图】 其他: 【地图下载】 【友链

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安定区地图

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安定区位于甘肃中部,北靠工业重镇兰州,南临古都西安,既是中原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和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又是定西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该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有“陇中苦甲天下”之说。

目录

区域简介
地区人口
自然地理
历史沿革
民俗文化
  1. 文物古迹
  2. 社火戏曲
  3. 艺术创作
  4. 风味小吃
经济建设
交通道路
电力通讯
旅游资源
工业概况

区域简介

  2001年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组织宣传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
  区人民政府住所地定西市公园路西段,邮政编码:743000,电话区号:0932 。
  安定区辖2个街道、12个镇、7个乡:中华路街道、永定路街道、凤翔镇、内 官镇、巉口镇、称钩驿镇、鲁家沟镇、西巩驿镇、宁远镇、李家堡镇、团结镇、香泉回族镇、符家川镇、葛家岔镇、白碌乡、石峡湾乡、新集乡、青岚山乡、高峰乡、石泉乡、杏园乡。

地区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44929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城关镇 63842 、凤翔镇 51764 、内官镇 40737 、巉口乡 21008 、称钩驿乡 17516、 景家泉乡 8805 、鲁家沟乡 9373、 白碌乡 5779 、御风乡 5629 、葛家岔乡 11844、 石峡湾乡 9907 、新集乡 16015 、青岚山乡 20522 、西巩驿乡 19511 、石泉乡 17975 、宁远乡 21244 、李家堡乡 17509、 杏园乡 8228、 张湾乡 6316、 团结乡 16618、 香泉乡 11403、 西寨乡 9260 、东岳乡 8662 、高峰乡 7825 、黑山乡 9199、 符家川乡 12802

自然地理

  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地跨北纬35°17′54″至36°02′40″、东经104°12′48″至105°01′06″之间,南北长82.9公里,东西宽73.3公里,总流域面积3638.711平方公里。东北及东部邻会宁,东南接通渭,南部与陇西、渭源毗连,西南连临洮,西部至西北与榆中接壤。
  全区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势最高处为西南部高峰乡城门寨,海拔2577.3米;最低处为北部关川河谷地,海拔1671.3米。城区所在地海拔为1898.7米。全境 处祖厉河支流关川河流域,在关川河与渭河流域分水岭之北,关川河与秦祁河、苑川河流域分水岭之东,西巩河与厉河分水岭及祖厉河之西。大地构造属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东部、陇西旋卷体的一部分。建国以前土地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梁峁纵横,土地贫瘠。
  气候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区,大陆性季候风气候显著。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41.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2500.1小时。年均气温6.3℃,极端最高温34.3℃,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7.1℃。无霜期141天。正常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秋季,蒸发量高达1500多毫米,是一个干旱、冰雹、霜冻、低温等自然灾害频繁的农业区。
  全区生物资源比较丰富,盛产小麦、豆类、玉米、马铃薯、糜谷、胡麻、芸芥等作物,肉、奶、毛、羊绒等畜产品也比较丰富。是全省马铃薯、胡麻、豆类的主要产区之一。

历史沿革

  北宋绍圣二年(1096年)始筑定西城,与此前已筑成的安西城(今巉口镇东川村、平西城(今鲁家沟镇南川村)共同组成北宋王朝在这一区域的军事防御体系,随着军事战略位置的上升,北宋王朝将今安定区域定名为“定西寨”,成为正式军事建制,隶属巩州管辖。
  定西寨成为金人统治区域后,金皇统二年(1142年)始建定西县,仍属巩州管辖,金贞祜四年六月(1216年)升为州,辖定西、安西、通西等县。
  元朝建立后,继续沿用金制,定西州建制保留,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陇中地震,元王朝将定西州改为安定州,取“安宁稳定”之意。
  随着明王朝政权的日趋巩固,定西区域军事战略地位下降,明洪武十年(1 377年)明王朝将定西州降为安定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清又隶属甘肃省巩昌府。
  民国三年(1914年)民国政府又将安定县改为定西县。1949年8月14日定 西解放,16日成立了定西县人民政府。2003年9月24日,撤销定西县,设立安定区。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安定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十分重视,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来定西视察,给定西人民极大的关怀。1982年,国务院决定进行“三西”建设,把定西县列为“三西”建设范围,省委、省政府的历届领导都把定西作为全省的重点,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全县人民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我百之”的顽强拼搏精神,向贫苦发起挑战,不断实践,不断创造,走出了一条自己脱贫致富的路子,就是有水的地方走水路,无水的地方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的三条路子,突出支柱产业、乡镇企业、劳务输出三个收入门路,依靠科技,狠抓地膜粮食、洋芋、集雨节灌和兴修梯田四大工程建设,使全县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就,到1999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4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7亿元,粮食总产值达到16.7万吨,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洋芋总产值达到69万吨,财政收入达到73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8元,全县人民基本解决温饱.对定西的发展变化,中央领导同志十分关注,仅在1995年-1999年五年内,就有江泽民、李鹏、乔石、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家计委、科技部等有关部委领导同志先后来定西视察,指导工作,并对定西加快发展的路子给予充分肯定。1995年12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定西后欣然题词“群策群力,定西大有希望”。希望的定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宽松的投资环境,更有着十分坚强的政治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发展经济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民俗文化

  安定区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古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四千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两千年前就有比较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安定人民淳朴勤劳,爱好文化艺术。他们通过长期的劳动劳动辛勤耕耘,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

文物古迹

  境内有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大量遗存,陆续山土了国家级文物“新莽权衡”、省级文物“西夏金卷”、明代木板彩绘、唐代雕塑和新石器时代彩陶等。

社火戏曲

  1、社火,亦称秧歌,是安定区民间广为盛行的传统文娱形式之一,每年春节期间演出。有 高跷、太平鼓、推车、龙灯、舞狮、旱船等表演节目,形式多样,气势壮观。演唱曲子有《绣荷包》、《织手巾》、《采花》等民间小曲。
  2、戏曲,主要有眉户子、小曲子、秦腔、皮影戏等。
  工艺
  主要有剪纸、刺绣、彩灯等。

艺术创作

  先后创作了《许铁堂》、《国薯之乡》、《弘扬陇曲,宣传定西》、《洋芋工程铺富路》等剧目20多部,创作《女子令钹》、《灯笼夯》等舞蹈100多个,每年创作书法、美术、摄影作品1 300多幅。其中文化馆花儿歌手丁天兰同志演唱的《骑上尕马儿下四川》、《阿哥的肉》等花儿分别获2001年、2002年、2005年国家级和省级金奖、银奖。国家美协会员、文化馆画师王铭同志创作的美术作品先后有10多幅在省级美展入展并获奖。省美协会员,文化馆油画画师张四民同志创作的油画作品先后有10多幅分别在国家级、省级、地级美展入展并获奖。

风味小吃

  火锅:将粉条、丸子、鸡肉、熟菜、豆腐等置于火锅之内,加鸡汤、开水用木炭烧,为待客之佳肴。春节吃火锅,寓有团圆之意。
  酿皮子:将白面团用凉水搓洗成汁,倾入蒸盘,放开水锅内煮熟,佐以油泼辣子、醋、蒜泥等食用。
  麻食子:将揉好的白面团,切成小球,在木梳或草帽上,搓成螺丝状,在臊子汤中煮熟,加佐料食之。
  腌白菜:将大白菜在开水中煮半熟,置缸内加盐、花椒面、茴香面腌制而成。
  粉汤:将凉粉切成方形薄片,加丸子、鸡肉、酥肉、肉片等,为定西民间婚丧常见待客食品。
  羊肉泡馍:羊肉煮熟切碎,羊汤中加葱花、香菜、将“锅盔”(大饼的一种)掰碎置碗中,放肉,用沸羊汤浇而食之。味鲜,富有营养,为回、汉人民共同喜爱食品。
  手抓羊肉:将羊肉带骨剁块如拳头大小,煮熟后加佐料食之,味鲜美。

经济建设

  安定区是中国西部贫困地区的代表,也是西部地区发展变化的缩影。长期以来,在中央、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全区上下充分发扬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进入新的世纪后,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原则,立足政治、区位、产业、资源四大优势,构建全市区域经济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立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加快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的转变,走上了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城乡共同进步的路子。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0.2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3亿元,同比增长17.5%。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35亿元,同比增长22.6%;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530万元,同比增长2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9亿元,同比增长1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50元,同比增加8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68元,同比增加105元。
  一是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五”以来,安定区牢牢把握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不断加大投资建设力度,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全区上下牢固 树立项目发展观,以项目建设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从项目的储备、争取、建设和管理入手,千方百计狠抓项目工作,带动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03—2007年,全区共建设各类项目515项,争取国家政策性投资8.79亿元,招商引资8.52亿元。仅2007年,争取各类国家政策性投资项目150项,到位资金2.57亿元;引进招商项目12项,到位资金2.17亿元,双双突破两亿元大关。特别是通过民盟中央、国家发改委、国家农业部、交通部、铁道部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全区人民期盼了半个世纪的引洮工程开工建设,兰定、天定、平定高速公路、宝兰铁路复线等国家重点项目顺利实施,以及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加固、农村饮水安全、330千伏输变电、农网二期改造、退耕还林、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污水处理等项目有效实施,有效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切实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五年来,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7%,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一段时期。
  二是产业开发水平全面提升。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安定区立足资源优势,提出了在农村大力发展马铃薯、畜草、劳务三大产业的工作思路。通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和发展,马铃薯产业依托“中国马铃薯之乡”的地域品牌优势,以建设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打造“中国薯都”为目标,通过狠抓马铃薯产业化经营中的生产、加工、销售、贮藏、科研等各个环节和领域,初步走出了一条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精深化加工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已成为全国县(区)级马铃薯种植面积、总产量、外销量、加工量和带动农民增收最多的主要产区之一。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95万亩,总产量达到110万吨,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达到1500元。与此同时,龙头企业、种植基地、专业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同步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定西马铃薯证明 商标、脱毒种薯原产地保护、A级绿色产品、有机食品的注册和认证取得成功,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区(县)。特别是2007年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经验交流会、高端论坛、成果展览在我区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完善了产业发展的思路,提升了产业发展的水平,扩大了安定区马铃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畜草产业坚持“一池三改”、“五良”配套原则,在落实封山禁牧措施、转变畜禽饲养方式、完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等方面走出了新的路子,养殖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2007年全区畜禽存栏总量达117万头(匹、只),畜牧业总产值达2.5亿元。劳务产业通过实施“安定技工”劳务品牌战略,狠抓基地建设、培训提高、组织输出、维权服务四个环节,实现了由劳力型向技能型、分散型向组织型、农村劳动力向城乡劳动力共同输出的转变,每年输出剩余劳动力7.2万人以上。山东青岛、浙江义乌、新疆建设兵团等一批劳务基地不断壮大,培训—输转—就业—增收的劳务产业链条已经形成。2003—2007年,全区共输出劳动力39.7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2.53亿元。
  三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安定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1983年,安定区被列为国家“三西”建设和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全区上下抢抓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发扬“三苦”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了水保生态环境治理。全区累计兴修梯田154万亩,顺利实现了梯田化县(区)的目标。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全区拉开了声势浩大的退耕还林帷幕,截止2007年,安定区共完成退耕还林48万亩,配套荒山造林44.4万亩。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坝系工程建设、生态修复等项目,建成了九华沟、响河沟等一批精品流域示范点。全区204条小流域已有145条通过治理并通过国家验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44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70%,荣获“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区(县)”称号。通过不断加强生态治理,使昔日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基本实现了山绿起来、人富起来、环境好起来的目标。 
  四是新农村建设步伐稳步推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根据中央和省市的总体要求和安排部署,区委、区政府讨论制定了《定西市安定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提出了1—2年规划试点、3—5年示范推广、5—10年初见成效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在具体工作中,结合目前已经实施的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农村沼气等项目,积极推行种林草、改圈舍、养牛羊、建沼气、增收入、快致富的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特别是结合农村小康住宅建设,配套以沼气、改圈、改厕、改厨为主的“一池三改”技术,改善人居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探索出了浅山区推进生态文明小康建设的路子。全区已建成了青岚乡大坪村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为全区新农村建设探索了有益经验。
  五是地方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安定区依托丰富的马铃薯资源优势,坚持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的思路,通过加强技术改造、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以马铃薯精深加工为重点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地方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07年,全区已建成马铃薯淀粉精深加工企业12户,年生产能力达12万吨,年消化马铃薯40万吨以上。2003—2007年,全区共投入资金1.7亿元,完成了超兴全粉生产线、薯峰一期变性淀粉生产线、陇海菊粉一期等17个技改项目,金大地等5户企业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企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有了新的提高。2007年,全区36户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200万元,比2003年增长97%,年均递增18.5%。
  六是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基础教育全面加强,“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实施,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高考上线人数逐年增加;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定西职业中专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的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引起了全社会的良好反响,得到了城镇非职工居民的广泛支持,为定西市开展全国试点工作创造了经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完善,报销比例逐年提高,切实解决了广大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零就业家庭援助、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10%,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面推开。城乡特困家庭大病救助工作积极开展,农村五保供养和军人优抚安置政策有效落实。残疾人工作积极开展,扶贫解困、劳动就业、权益保障取得良好效果。取暖、价格、住房补贴按时发放,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社会保障体系基本覆盖了城乡居民。

交通道路

  安定区位于甘肃中部,地跨东经104度12`48``至105度01`06``,北纬35度17`54``至36度02`40``之间,南北长82.9公里,东西宽73.3公里,总流域面积3638.711平方公里。北靠工业重镇兰州,南临古都西安,既是中原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和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又是定西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该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陇海铁路、宝兰铁路二线及国道310、312、定兰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自古就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独特的区位、便利的交通是发展经济得 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西汉时,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文化的交流,把安定区与外界连在了一起。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安定建立了站赤(即驿站),形成了经通安驿、延寿驿与称钩驿的南北驿道及经西巩驿、延寿驿与称钩驿的东西驿道。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兰州黄河架设浮桥,以兰州为中心的东西驿通(陕甘车马大道)横穿安定,成为明清以来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清林则徐谪戍新疆、左宗棠随军西进,均经安定。民国16年(公元1927年),沿陕甘大道,修筑了兰州至平凉公路,穿越安定。民国33年(公元1944年)修通了定岷公路北段,通行大车。古代交通运输业对安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国初期,兴起了大搞地方道路的高潮,相继改建新建了西兰、宜兰、定临、定天、定渭等干线公路5条,定西市安定区过境全长达222公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交通运输事业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黑山至崖湾公路、西兰公路、韩家坪至张湾乡政府段、红马路、巉郭路相继开通,县道发展到210公里,交通条件有了较大改善。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安定交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连霍公路、定兰高速公路等相继建成,过境分别为49公里和27公里,安定区从此告别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与此同时,地方骨干道路建设如火如荼。区委、区政府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全区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千方百计上项目,全力以赴争资金,加快建设促发展,公路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和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安定区抢抓国家和省上加速推进西通县油路、县际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步伐的有利机遇,加大项目争取和组织实施力度,公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步形成了以国省道为骨架、县乡路为支线、连接城乡的公路网络,有效带动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2004年以来,全区共积极争取项目资金7399万元,相继完成了马塬公路铺油、梁称公路改造铺油、葛西公路、内高公路、高白公路改造等通达、通畅工程153项,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024公里,其中修建通乡油路4条100.9公里,修建通乡改造公路3条79.8公里,修建农村通达工程124条760.3公里,修建通畅工程2条4.85公里。2008年,已启动实施西漫公路铺油、白大公路铺油、李通公路硬化等53项重点公路建设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
  这些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出行条件,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对助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大乡村道路建设是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安定区通过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等办法,走山、水、田、林、路综合配套的路子,狠抓农村道路建设,乡村道路以每年超过300公里的速度递增,近年来新修乡村道路达2300公里,改造上等次1000.54公里,道路质量等级不断提高,文通条件明显改善。
  目前,全区现有国道过境4条187.8公里,省道过境3条96公里,县道过境10条271.5公里,专用公路2条19.4公里,乡道10条140.2公里,乡村道路1318.3公里。国、省道过境通油路的乡镇有16个,占乡镇总数的84.2%,通油路的村有10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3%,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013.8公里,基本形成了以国省道为框架,县乡道为支线,东西连接,南比贯通,以“五纵五横”(五纵:白高路、靖定路、马塬路、定渭路、定陇路。五横:兰宜路、葛西路、巉柳高速、312国道、王定路)为主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全区实现了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汽车、社户通农用三轮车的目标。
  四通八达的公路使农副产品的内运外销十分便捷。全区乡镇的通班车率达到100%,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80%,城区有大型汽车站2个,各乡镇分别设立一个客运站点。全区已开通客运班线38条,营运里程达7200公里,营运车辆达3126辆。城区有公交线路3条,公交车47辆,出租车384辆,机动三轮车298辆,为客货运输提供了充足的运力,创造了便利的条件。2001年铁路复线贯通安定,过境66公里,铁路大动脉把安定同全国连在了一起,为大宗货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定安区与省会兰州仅用1小时的时间可以通达,交通条件十分便捷。
  安定区地处欧亚大陆桥中段,东承古都西安,西接省会兰州,公铁路优势互补为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安定区发展带来无限商机,交通运输业为安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勤劳勇敢的安定人民正以崭新的姿态,坚定的步伐,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昴首阔步奔向小康之路。

电力通讯

  区内属刘家峡大电网供电,城区设有110变电站2所,巉口镇区新建330变电站一所。区内10千伏线路10条,各乡镇及所辖区全部通电。居民用电、经营服务用电电价分别为0.49元/度、0.63元/度。大工业用电电价为谷峰电价,平均电价0.562元/度。

旅游资源

  境内名胜旅游资源希缺,但广袤日黄土文化孕育了安定人民热情、朴实、厚道、勤劳的本色,与之而来的“农家乐”特色旅游也随之兴起。
  1、主要旅游景点:在城区建成了玉湖公园、儿童乐园、西岩山公园、南山公园、许公堂、青烟寺等旅游、休闲、娱乐场所。省级森林公园西岩山公园初具规模。
  2、旅游体系:依托区位优势,以玉湖公园、西岩山公园、南山公园为龙头,以内官国润山庄、巉口生态乐园、河洲村、金龙绿色食府、煌佳山庄、西岩山李家坪农家风情为主的农家乐,以及内官烈士陵园为依拖的农家乐和红色旅游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了以城区旅游景点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旅游景点开发的旅游发展体系。
  3、旅游服务能力:为促进安定旅游业的发展,投入大量资金对旅游购物场所、宾馆、饭店加强建设,先后建成了定西文祥超市、万家和购物中心、大什字市场、新兴商场、定西宾馆、海天宾馆、金谷宾馆、西锦大酒店、京跃华、河州村、肖老四清真餐搂等休闲娱乐场所,游客接待等设施较为齐全。

工业概况

  近年来,安定区工业经济发展以构建定西市区域经济中心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按照“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盘活存量促增量”的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相继建成了甘肃金大地食品有限公司、甘肃超兴淀粉制品公司、定西陇峰淀粉公司、定西薯峰淀粉公司、定西陇海乳品公司、甘肃众星锌业公司、定西佶业工贸公司、甘肃金羚公司、甘肃扶正药业公司等一批培植财源的重点骨干企业,完成了定西陇海公司菊粉生产线、甘肃超兴淀粉制品公司全粉生产线、定西薯峰公司变性淀粉生产线、定西螺钉公司热处理生产线等一批投资千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 ,开发了菊粉、全粉、变性淀粉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优势产品,工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步提高,有力的推进了地方工业的全面发展。止2007年底,全区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54亿元,上缴税金3362万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24.9%,全区一、二、三产比为31:25:44。
  ──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围绕现有工业基础,立足资源优势,以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为载体,通过跨行业联合、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实施重点工业项目的开发建设,全区工业初步形成了以绿色食品加工、现代制药、冶金机电、化工建材为主的四大工业体系,工业经济呈现出了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步提高的局面。2007年,四大工业体系完成增加值13704万元,其中绿色食品加工业完成增加值6325万元,现代制药完成增加值3435万元,冶金机电业完成增加值3134万元,化工建材业完成增加值810万元,分别占四大工业体系增加值的46.2%、25.1%、22.8%、5.9%,全区工业经济呈现出了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步提高的局面。特别是以马铃薯加工业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休闲食品为主的比较完整的加工体系,呈现出精深化、集群化、系列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区已建成万吨精淀粉生产线12条,万吨全粉生产线1条,万吨变性淀粉生产线2条,3000吨薯条生产线1条。2007年度,共生产精淀粉2.7万吨、全粉2600吨、薯条1200吨。2007年开工建设的圣大方舟马铃薯变性淀粉公司6万吨淀粉—变性淀粉—薯渣综合利用项目,集环保型、生态型、科技型于一体,是工业发展的龙头项目,对于进一步拉长马铃薯产业链条、完善精深加工体系、构筑产业发展集群、实施产品研发和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骨干企业稳步发展。坚持分类指导、扶优扶强的原则,大力扶持和培育有突出主业、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市场份额和项目带动的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了螺钉、众星、陇海、超兴等一批工业支柱产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了一批品牌产品。2006年定西陇海乳品公司因自主开发菊粉产品被评为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并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甘肃超兴淀粉制品公司生产的“蝴蝶泉”全粉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甘肃金大地食品公司的速冻薯制品被列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定西高强度螺钉公司生产的“南山”牌紧固件产品2007年被省政府评为甘肃省名牌产品,进一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扩大了市场占有份额。2007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75亿元,同比增长1.1%;完成增加值8527万元,同比增长1.6%;实现销售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11.5%;上缴税金1245万元,同比增长9.8%。
  ──项目建设势头良好。强化项目发展意识,立足资源优势,把以马铃薯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与此关联紧密的印刷、包装、机械等工业项目建设作为重点,通过加强银企合作,建设了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财政贡献大、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特色优势明显、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工业项目。2008年,安定区确定开工建设并力争建成投产的重点工业项目有3个,分别是总投资9900万元的圣大方舟公司年产6万吨淀粉衍生物、总投资2070万元的宏煊公司年产3000吨水晶粉丝和总投资4298万元的薯峰公司年产3万吨(二期2万吨)马铃薯变性淀粉项目;开工建设的重点工业项目有2个,分别是总投资9450万元的金大地公司年产2.5万吨速冻薯条、6000吨速冻薯饼项目和总投资2025万元的众星公司年产2万吨精镏锌生产线项目。目前,这些项目建设正在有序进行。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坚持“有进有退,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和“因企制宜、一企一策、通盘谋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断深化和完善企业改革。对资产状况良好、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已进行公司化改制的企业,重点实施以扩股增资、优化股权结构为主要内容的深化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对资产状况一般、发展后劲不足、公司化改制不到位的企业通过完善改制手续、变现资产,补交和接续了职工养老保险,全员安置了职工。对资不抵债、市场衰退、改造无望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实行“退二进三”,处置变现存量资产,妥善安置了职工。同时,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行改革,实现从家族经营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从分散、粗放的低水平管理向专业化管理转变。全区17户国有集体企业中,目前已改制15户,改制面达到88%,2203名职工全部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其中与新企业签订劳动合同、重新上岗1156人,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自谋职业、由企业妥善安置1047人。
  ──发展平台逐步建立。一是构建了政策保障平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工业发展方面的土地、税收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通过财政贴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等多种形式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扶持企业发展壮大。为了解决企业发展资金紧缺的问题,从2008年开始,区上设立500万元的工业发展基金,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主要用于工业企业重点项目贴息、技术创新、税收奖励、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和人员培训等,切实加大了对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工业项目,积极申请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同时,区财政每年筹措资金对纳税大户及税收逐年增长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二是构建了产业聚集平台。2007年积极筹措资金800多万元,对南川开发区现有五条纵向道路全面进行铺油改造,拆迁新建一条横向道路,并全面配套供排水管网、排污管网、通讯电缆等各种基础设施,形成了“五纵一横”的路网结构。积极筹措资金对巉口、内官两个工业发展区进行了改造和建设,聚集了生产要素,优化了资源配置,为企业集群发展创造了条件。三是打造了资金信用平台。强化银政企联动,引导中小企业积极遵循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原则,增强了信用意识,提高了信用水平;金融机构在强化信用管理,有效防范金融信贷风险的同时,积极筹措资金,扶持企业发展,2007年仅农产品加工企业得到银行贷款10640万元,有力地解决了企业流动资金短 缺的问题,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
  ──今后安定区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奋斗目标:
  总体思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机遇、东南沿海产业梯度西移的投资机遇和建设兰州一小时经济圈的辐射带动机遇,结合全区工业基础,立足当地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坚持立足资源办工业、依托产业上项目、依靠区位扩总量,推动创新提质量,以结构调整和项目建设为主线,以培大育强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构筑绿色食品加工、现代制药、冶金机电、化工建材工业体系,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集团化发展,努力实现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的转变。
  奋斗目标:一是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到201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亿元,上缴税金达到1.2亿元,一、二、三产比达到24:30:46。二是构筑四大工业体系。围绕现有工业基础,以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为载体,通过跨行业联合、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实施重点工业项目的开发建设,培育壮大绿色食品加工、现代制药两个主导产业和改造提升化工建材、冶金机电两个传统产业,构筑四大工业体系。到2010年力争全区四大工业体系产值超过27亿元,增加值达到7.6亿元,税金达到1.08亿元。三是培育壮大骨干企业。继续坚持分类指导、扶优扶强的原则,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大力扶持和培育有突出主业、有核心技术、有知名品牌、有市场份额的重点骨干企业。重点组织实施“双十百户”工程,培育10户年产值上亿元的优势企业,培育10户年产值上千万的骨干企业,培植发展100户年产值上100万元的成长型企业。四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谗口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完成重点建设项目19项,总投资10亿元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重点企业全部完成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培育20个左右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产品,其中10个左右在省内外市场有一定影响的产品,5个左右具备创国家名牌实力的产品。


 
 世界都市:
(以国际公司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 法律为城市排名) )
青岛网络警察 中国互联网协会 好耶广告网络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 

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 

同盟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33三维地图】网址www.33map.net,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Copyright©2011 中国三维地图网(www.33map.net)-33地图 蜀ICP备05005342号
All rights reserved